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聚合物半导体的自旋传输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人员在聚合物半导体的自旋流探测及其薄膜结构-自旋传输性能关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ACS)旗下期刊《ACS应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在线发表。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聚合物半导体的自旋传输研究中取得新进展_医疗科技_医疗AI


图(a) Py/PBDTTT-C-T/Pt三明治结构器件上ISHE效应的产生,(b) 该器件所测的总电压谱(随磁场变化)及其退卷积。其中VLorentz对应于ISHE电压,(c) ISHE电压分别随PBDTTT-C-T介质层和PBDTTT/PS共混膜介质层厚度的变化。由此推算出聚合物薄膜不同的自旋扩散长度ls。


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微弱自旋-轨道耦合和超精细相互作用,可作为有前途的自旋极化传输介质,因此寻找新型有机自旋电子材料、探索其自旋极化传输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前这方面研究大多通过制备有机自旋阀器件来测量携带着自旋极化的电子传输,但存在铁磁/半导体界面的电导失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有机半导体自旋传输特性定量深入研究。近年来,自旋泵浦激发和探测纯自旋流(不伴随净电荷电流)由于能克服界面电导失配问题,逐渐成为探索半导体材料本征自旋传输性质的有力手段。


强磁场中心张发培课题组与研究员童伟合作,采用铁磁共振(FMR)自旋泵浦技术结合逆自旋Hall效应(ISHE)测量,研究了新型聚合物半导体PBDTTT-C-T的自旋极化传输特性。他们通过设计一种适合低噪声电压测量的样品架,在NiFe/聚合物/Pt三明治结构中探测到清晰的ISHE信号,通过测量ISHE电压随PBDTTT层厚度的变化,观察到PBDTTT层中纯自旋流传输和长的自旋驰豫时间。


令人吃惊的是,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半导体/绝缘体聚合物共混薄膜作为自旋极化传输介质,在低含量PBDTTT与绝缘的聚苯乙烯(PS)形成的共混薄膜中,仍能测量到很强的ISHE电压信号,并发现共混薄膜的自旋扩散长度和载流子迁移率相对于“纯”PBDTTT薄膜有显著的提高。他们通过综合性薄膜微结构测量发现,PBDTTT骨架链bundle在绝缘的PS基体中形成相互连通的纳米细丝网络,构成贯穿薄膜的快速电荷传导通路,可以解释共混薄膜更高的电荷和自旋传输能力。此外,还发现PBDTTT的自旋扩散长度具有弱的温度依存性,与基于自旋-轨道耦合的自旋弛豫机制一致。


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有机半导体的薄膜结构特性,如分子取向和堆积方式以及薄膜形貌等,对其自旋传输性能有关键性的影响。该工作对理解有机半导体自旋极化传输微观过程和机制有重要意义,并为寻找低成本、高性能有机自旋电子材料提供新途径。


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9b16602

22
96
0
27

相关资讯

  1. 1、云眼EDR领衔的三款安全狗产品升级,重新定义云安全5069
  2. 2、北京安声科技获得6000万元A+轮融资,打造专用的ASIC芯片2599
  3. 3、ASML正在开发新EUV光刻机,3纳米及以下的EUV挑战与未知4167
  4. 4、​2018年LED显示屏营销模式:渠道or工程?4774
  5. 5、得一微电子与至誉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实现自主可控的固态硬盘5077
  6. 6、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需要克服的3个障碍1505
  7. 7、韦尔股份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交易额近150亿!99
  8. 8、基于Galinstan的柔性微流体装置可以用于无线人体传感器1041
  9. 9、我国首次大深度潜水器联合科考在南海正式展开4835
  10. 10、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发出11个原子传感器,照亮了量子世界4064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