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冰机器人与水下滑翔机助力科学考察

近年来,中科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技成果不断产出,并持续通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科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成果转移转化的传播推广,特启动“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筛选”活动。


中科院相关职能部门现已推荐2018年第1季度候选条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投票,相关得票数将作为正式当选条目的重要参考依据。感谢对中科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今天介绍“冰结构探测机器人与“海翼”水下滑翔机强力支撑科学考察”,投票请点击末尾的“阅读原文”。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冰结构探测机器人实现探路应用


在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中,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探冰机器人成功执行了“南极埃默里冰架地形勘测”项目地面勘察现场试验任务,结合航空雷达和遥感照相等宏观冰裂隙探测方法,探冰雷达任务载荷,可对表面以下100米深的冰盖结构进行探测,这是我国地面机器人首次投入极地考察冰盖探路应用,为在未知冰盖区域建立安全运输路线提供了成功、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保障。该探冰机器人长2米、宽2米、高1.5米,为适应南极天气条件和环境特点,采用全地形底盘悬挂,具有轮式和履带两种驱动形式,控制速度可达20公里/小时;采用燃油提供能源和动力,续航能力大于30公里。


探冰机器人与水下滑翔机助力科学考察_人工智能_机器人

 探冰机器人


(二)“海翼”水下滑翔机首次在印度洋应用


2018年1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翼”水下滑翔机顺利完成“全球变化与海洋气象相互作用专项”印度洋冬季航次的观测任务,这是我国水下滑翔机首次在印度洋应用。“海翼”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12月11日在东南印度洋布放下水,开始执行剖面观测,连续海上工作23天,航行距离705公里,获得了190个剖面数据。“海翼”水下滑翔机已完成了23台次应用,安全回收率100%,累计海上观测距离12600多公里,通过大规模、高强度的海上应用,充分验证了“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探冰机器人与水下滑翔机助力科学考察_人工智能_机器人

 水下滑翔机团队和“海翼”合影留念


21
193
0
42

相关资讯

  1. 1、车联网产业概述:车联网的现状和前景1777
  2. 2、面试如何克服紧张焦虑3609
  3. 3、微信创业者的第一手干货:聊聊微信公众平台上开发和运营手机社交页游的感受1254
  4. 4、我们在看网络直播的时候,到底是在看什么?2888
  5. 5、七个故事,告诉你高级运营的七个良好习惯2276
  6. 6、短视频涨粉技巧之“结构主线”:巧妙设计“起承转合”,让用户看上瘾!216
  7. 7、货币与支付那点事4160
  8. 8、以多抓鱼和阅邻为例:拆分二手书交易平台产品逻辑4495
  9. 9、用户为何在你的网站UGC2780
  10. 10、狄德罗效应下,小程序被“逼”向中心化792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