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国产工业机器人仍需打好基础

随着全球人口红利的日益在近年来的持续减少,自动化生产的需求不断的提升,     机器人   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转机。

据统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延续了2017年的景气度,月产量持续上升。2018年1-12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47682套,同比增长4.6%,虽增速大幅度下滑,但总体保持了上升的趋势。

在机器人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附加值高的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不断提升,产品结构呈现优化的态势。

另外,国产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展到新的应用领域。过去,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与上下料、焊接与钎焊、装配、加工等,当前,机器人应用正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船舶、矿山开采等领域迅速拓展。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备受重视,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迅猛发展,大量学科在交互促进中快速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

预计2019年,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有望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家政、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需求的持续旺盛,服务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但与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四大家族”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核心技术研发、价值链分工、人才培养等领域仍面临瓶颈制约。

如核心零部件尚有待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对高昂;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虽然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加大机器人技术研究与本体研制方向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但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有所欠缺。

有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无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趋势,化阻力为动力依然是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在资金、税收、产品销售补贴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使用率。另一方面,企业应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参与国际竞争。行业相关部门应加强行业规范管理,逐步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规范市场秩序,避免良莠不齐,质低价廉的恶性竞争。

只有企业、行业和政府通力合作,练好内功,才能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壮大。




打铁还需自身硬,国产工业机器人仍需打好基础_设计制作_电源/新能源
8
31
0
91

相关资讯

  1. 1、辐射信号需要距离多远才不会干扰系统?4479
  2. 2、水产养殖监测系统中常用的无线传感器3928
  3. 3、基于Wanchain星系共识经济激励机制的设计原理和作用介绍4475
  4. 4、如何运用虚断和虚短来计算放大电路倍数3521
  5. 5、宣布商业化的波士顿动力,仍与市场落地有着万水千山之隔?2105
  6. 6、揭开制造的本质4917
  7. 7、云端营销破解传统工业营销痛点,赋能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2154
  8. 8、美国签署《人工智能倡议》,新的竞争已经开始39
  9. 9、如何解决高速PCB设计中的相互干扰问题1422
  10. 10、如何选择电子线路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元器件3604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