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科学家发明可注射的仿生纤维传感器像毛发附在皮肤表面

11月18日消息,复旦大学科学家研发一种可注射的纤维状生物传感器,植入后该传感器就像毛发一般附在皮肤表面,纤细柔软并可以实现对体内多种化学物质的长期、实时监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个人生理信息的实时监测及其带来的个体化医疗受到关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类可以将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的装置,可用于监测特定化学物质,在可穿戴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复旦大学科学家发明可注射的仿生纤维传感器像毛发附在皮肤表面_智慧城市_智慧零售


据介绍,现有的可植入式传感器因其材料本身模量大,存在刚性器件和柔软组织间的重复机械损伤问题。此外,基于二维平面结构设计的植入式器件很难实现微创植入,导致难以和组织形成稳定界面,无法实现长期准确监测,从而影响到信号采集和生物安全。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副教授孙雪梅,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洪波,航空航天系教授徐凡等多学科团队另辟蹊径,通过仿生肌肉结构的方法,设计了具有多级螺旋结构的纤维状电化学传感器。力学模拟和纳米压痕实验证明,碳纳米管纤维相对传统的植入材料(金丝、聚二甲基硅氧烷等)具有更低的弯曲内应力,且其抗弯刚度相对于其他传统植入材料更接近柔软的组织。同时,团队利用与纤维一维结构相适应的注射方法,将纤维状传感器准确植入至目标区域,纤维在体外的形态类似于动物毛发贴附在皮肤表面。


复旦大学科学家发明可注射的仿生纤维传感器像毛发附在皮肤表面_智慧城市_智慧零售


随后的细胞实验及组织切片表明,纤维状传感器在注射后没有使动物产生炎症反应和疤痕,且与周围组织结合良好,纤维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整合性。


据介绍,这项工作在生物电子学领域发展出一个全新方向,通过集成电路、蓝牙和相应软件,纤维状生物传感器可远程对生理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且器件可在血管中稳定工作长达4周。


 关于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生物传感器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

89
80
0
91

相关资讯

  1. 1、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运行总体保持稳健468
  2. 2、厦门立达信等LED企业或产品荣获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735
  3. 3、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正式揭牌,360等10家网络安全企业签约入驻4737
  4. 4、中科院联合实验室已成功研发新一代半导体激光气体传感器国产芯片3650
  5. 5、杜克大学研究神经网络“黑盒子”揭示人工智能背后的故事3007
  6. 6、​eTilt角度传感器相关知识简介525
  7. 7、温湿度传感器在制酒与存酒中的典型应用3234
  8. 8、气体传感器的特性3689
  9. 9、国内科研人员研发出有望在热力系统应用的石墨烯温度流量一体化传感器4601
  10. 10、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公布:华为不敌三星屈居第二3663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